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/文:魯力立
大年三十,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幾乎成為中國人必備的年夜精神大餐。這一新年俗已經持續了三十三年。但是,近十年,春晚卻變成了雞肋,食之無味棄之可惜。隨著國家整體文化氛圍的提升,老百姓精神文化素養普遍提高,琳瑯滿目的精神大餐吃的是餐餐飽腹,因此對春晚的要求自然節節攀升。若沒有饕餮盛宴,社交媒體上便是罵聲連天。甚至,看春晚吐槽已經成為了新新年俗。而今年,春晚的罵聲似乎來得更早一些,原因是兩只猴子引發的糾紛。
春晚750x420
圖:2016年春晚吉祥物康康

第一隻猴子是今年的春晚吉祥物“康康”。網友看完就表示“哭了”,表示“這是壞了的獼猴桃,這是個混血奇異果,這是西瓜芒果獼猴桃混血,然後壞了……”甚至出現了很多改編神圖。第二隻猴子則是六小齡童飾演的經典版孫悟空。因為傳言春晚斃了六小齡童的節目而引發了網絡口水戰。網友表示就是孫大聖在春晚舞臺上咳瓜子他都願意看一晚上。春晚導演在微博上也被罵出了新高度。春晚還未開始就已經輿情難控,我也料到今年春晚恐怕會是特別的一屆。
春晚001
圖:被網友惡搞成紅綠燈的“康康”

果不其然,今年的春晚確實創下了新紀錄,第一次將眾口難調變成了統一口徑:幾乎所有觀眾都出奇一致地表示太難看了。於是網友們又開始含淚吐槽:請李穀一老師八點鐘演唱《難忘今宵》;今天的《新聞聯播》大概需要五小時三十分;今年春晚不上裝備沒法看,我媽給我找紅領巾去了。甚至就在今晨,自媒體已經瘋傳《春晚最全政治考點》。

作為一個傳媒人,瞭解春晚的幕後臺前辛酸苦辣,對春晚還是保持尊重的態度。但是,節目從開場就生硬且宣教色彩濃厚,節目新意和亮點不足,幸好有支付寶和微信每過十幾分鐘撒一次紅包才能支撐到零點。春晚已經將重心從晚會本身轉移到了新媒體互動上,用錢才能拉住觀眾的心,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嗎?媒介融合的今天,新媒體來勢洶洶,傳統媒體被迫轉型,但是這並不代表買櫝還珠,而應該以提高自身競爭力為主,新媒體互動為特色。而春晚,作為中國內地晚會的引領者,如此行為讓接下來幾乎所有衛視的春晚都一一效仿。而觀眾甚至根據哪個晚會有紅包就看哪一個的來選擇。收視淪為以金錢來誘惑,這種拜金導向和金錢至上的思想難道沒有人重視嗎?

自從微信開設紅包功能之後,金錢代替了祝福,代替了溝通。甚至有人將祝福視為虛情假意,而將紅包視為禮尚往來。甚至出現了一些95後,00後伸手要紅包,發朋友圈比紅包。而央視卻視而不見,還特地引入紅包政策,大肆鼓吹,甚至反客為主,這不是對不正之風的諂媚迎合?
春晚002
圖:2016年猴年春晚節目《茉莉花》

而從春晚本身看,藝術已經成為了次要。在很多觀眾感嘆舞臺華美之時,內行則對其鄉土氣息嗤之以鼻。LED素材大紅配大綠,違背色彩搭配原則,挑戰視覺沖突,更別說和節目保持風格統一。比如一曲江南茉莉花,卻用桃紅配翠綠,簡直堪比一杯清淡好茶中放了三把味精。節目本身也缺乏藝術感,直白單調,如最為雞肋的戲曲節目,完全可以利用好今年猴年的元素做出老少皆宜的效果。但是不冷不熱地唱腔和表演,又一夜回到多年之前的春晚水準。唯一新意的則是五個會場同臺演繹,利用電視技術的跨時空能力提升了春晚直播的新水準。

不過似乎導演對此十分滿意,主流媒體也對其好評連連。這應該並不是對網絡輿情的無知,而是對主流話語的嚴格把控。春晚是一臺晚會,從初創時期就定義為一場在春節為老百姓奉獻的文化盛宴。然而,隨著其影響力提升,把關人就必然會介入其中。但是,我想問,做好嚴格的把關是否就一定會削弱藝術氣息?顯然,前幾年哈文導演的春晚就給出了答案。這段時間,社交媒體上又挖出了三十多年前的春晚,雖然沒有數字技術,沒有跨時空演繹,但是質樸的風格和走心的表演讓百姓動容。可見,在聲色犬馬的今日,吃一頓開胃小菜恐怕更有滋味。

更多評論:草根影響力新視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