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博士

冷與熱,是一種相對的概念。物理上的知覺是這樣,心理上的感覺更是這樣。

話說物理上的冷熱,是一種溫度,只是箇中多冷與多熱之間,必須得有一個對象物做為對照,才能夠透過比較進而做出區別。至於心理上的冷熱,恐怕相對它就複雜了許多,畢竟人類在敏覺情感的事物上,是極為精確有感的動物。一旦在人際互動之中,誰對誰冷了或誰待誰熱了,給予的那端與接受的另一端,那是一種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的心知肚明。

某年的農曆春節假期,我們全家遠赴東北哈爾濱,體驗零下30度彼方水土之人,對於久居亞熱帶的我們,感受他鄉新鮮奇異的陌生日常。誠如文學詩詞生動的描述,那兒的風吹起來是如此地凜冽與刺骨,那兒的衣食住行因著冰雪嚴寒的種種,造就了長居此境的在地之人,自有一套如何維生的過活之道。

由於那幾天我們家是去度假的,所以在心情上面對那樣不易的天然環境,總覺得凡事種種都有著幾分地趣意,反而不似在地人看待酷寒的節氣,一副「沒什麼大不了」的理所當然;反到倍覺心疼的是,當你看著那種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氣溫,仍有些人在所難免必須在上街或掃街、或擺攤、或指揮交通討生活時;想想活在南方的我們,就算寒流冷到再冷低溫低到再低,試就一種相對性的概念來看,亞熱帶的冷對於極地北國的人來說,一點兒都不算什麼。

年少時的某次冬天,曾與一批北京來的演員同台演出。猶記得那天台北的天氣冷得不得了,我們這群在地人個個盡是畏縮地躲在厚暖的大衣裡,裹著一層又一層的同時,滿嘴還拼命不停地叫罵著喊冷。有趣的是,當下我親眼目睹北京來的朋友,下戲後竟然穿著短袖就在劇場外頭抽菸閒聊。那天的氣溫印象中只有攝氏7度,但是這群外地來的北方友人居然覺得,隆冬中的台北和北京比起來,其實台北還是挺暖和的。所以我說了,物理上的多冷或多熱,它必須是一種經過對照比較後,才能鑑別出兩造之間的差異性。

物理上的冷熱反應在人體上,它是一種外在感官的知覺。但是,論到心理上的冷熱,它則是另一種內心深處的感覺。具象的知覺雖然重要,但抽象的感覺同樣不容忽視。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「感覺」也是當事人身心上,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。

群居人己親疏遠近之間,冷熱之中尚有真偽。有些願意真心待人的人,他們給出去的冷往往是真冷,付出去的熱也通常是真熱。但有些心思複雜城府較深的老謀深算者,他們不形於色的真假冷熱,常常是讓人錯綜難辨。更有些歇斯底里感情用事的性情中人,時而忽冷時又忽熱,反覆無常同樣也是叫人難受至極。總之,人際相處送往迎來,對於當下共處的接收者來說,如何回應(甚至不回應)同樣也是一場,自身EQ修為的臨場考驗。於是,幾番幾次雙向互動承受下來,如果冷熱調節招架應對得宜,待人接物自然就會日漸成熟進步。反之若是慣常我行我素,不顧週遭他人情緒感受,久了以後交際圈裡莫不是對你敬而遠之,再不然就是直接將你隔絕除名斷絕往來。

漫長人生沿途走來,恰如四季冷熱交替。不管是冷日子或是熱日子,日子裡總是順心之中交雜著或多或少的不歡不快。好日子裡會有難過事,難日子也會有開心事。酸甜苦辣冷熱無常,無疑就是在磨練一個人,應對人群事物靈巧變通的情商智能。這一切唯有把自己練就成「日日是好日」的度日能力,自然就能在下雨時愛上雨天,颳風時享受迎風。冷日子來就度過寒冷,熱日子來就熬過炎熱。忘卻冷暖,淡漠寒暑。因為冷日子的滑雪場大家愈冷愈歡樂,熱日子的海水浴場也是愈熱愈開心。也就是說:在「日日是好日」的前提之下,別讓自己耍白目跑錯了地方,熱天時上滑雪場怨嘆沒有雪,冷日時跑去海水浴場活該倒楣吹風淋雨,還直怪淒風苦雨處處跟你從中作對。

所以說,冷熱之間不論物理心理,除了是一種相對性的理解概念,它更可以是一場明智性的睿智選擇。因為這一切只有把自己對於冷熱的判斷與接收的方式,調節地更好與更有彈性後,「日日是好日」的那天,才會不知不覺地選在某年某月的某日,悄然地降臨在你的生命中……

MYV

圖:練就日日是好日的本領,自能看淡忘卻冷暖風雨,享受自在人生